(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武星如)据新华社7月3日报道,国家药监局近日成立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研究专家工作组,旨在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19年10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6月20日,工人在贵州省关岭县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内移栽中药材种苗。新华网黄勇摄
(资料图)
280余种中药材濒危,保护珍稀药材事关中医药传承
7月4日,首批专家工作组成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国濒危中药材可持续利用情况不容乐观,若不尽快解决会影响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在《中国医药导报》专访中提到,当前,我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红皮书、限制进出口名录等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有280多种,不仅包括玳瑁、麝香、虎骨等名贵中药材,更包括黄连、贝母、羌活等大宗常用中药材。
首批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5月17日接受人民康养专访时也曾指出,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1600余种中成药中,超过60%含有濒危药材,部分还是国宝级中成药。
陈士林告诉记者:“植物类中药材,我们可以通过实现野生变家种的人工种植来解决资源供给。但动物类中药材的替代目前还有许多没有突破,这些药材的供给涉及到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处方和中成药,如果这些药材的供给问题不能解决,这些成药可能就达不到原来的药效,甚至可能消亡。”
“濒危的、珍稀的中药材大多来源于动植物,牵涉到濒危动植物保护问题。”7月4日,中国中药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康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研究珍稀中药材替代品,对于保护濒危动植物及整体生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珍稀药材,应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
首批成立的专家工作组中,包含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16家单位的20名专业人员,涵盖了中医临床、中药资源、药学、药理毒理、标准、检验、审评,以及生物酶工程等领域。专家工作组将遵循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珍稀濒危中药材相关监管政策与技术要求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
康震表示,要找到一种药材的替代品,一定要建立在对这种药材的特性、药理等的充分研究之上。
“评价中药材替代品有两个核心指标,一是化学成分的一致性,也就是药用成分的一致性;二是药效的等效性,即替代品的疗效应该与原来的疗效基本一致。这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陈士林告诉记者。
目前在我国,已有中药材替代品的成功研发案例。陈士林指出,人工麝香、体外培育牛黄等的研发解决了部分资源问题,如今我国的生物学技术、化学技术等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技术方案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成功研发之后,濒危中药材替代品如何进入市场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陈士林表示:“目前需要有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替代品进行评价,也需要国家研究出如何对替代品进行评价审批的方案。对此,国家药监局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组织专家会同管理部门进行研究,未来将会有科学的指导原则等创新机制来推动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审批与使用。”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